1
再有两个月,就要过生日了。生日的那天一旦过了,不管再找任何理由,用什么奇怪的计算方式,我都不得不承认,我已经到了28周岁的年纪,在这个世上整整活过了28年,336个月,10217天。
临近而立之年,思考自己差不多1/3的前半生,以及2/3还未走过的路,我时不时会想,接下来又该干什么。
同志30岁,应该做哪些事?
2
对于“什么年纪该做什么样的事“这个话题,我产生过几种不同的心态。
第一个阶段:是赞同。特定的年龄,应该做特定的事。
从小到大,我是爸妈眼中的乖儿子,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别人家的小孩。我不需要家人和师长的严厉教导和强力约束,而是自发地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。
作为孩子,我很听爸妈的话,买任何东西都要经过家人的批准,哪怕是每周玩半个小时的游戏机,甚至是长大以后去网吧玩游戏,都要事先电话争得我妈的同意。
作为学生,我知道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,每天放学回家趴在炕上写作业,不管作业再多,也一定要先写完,不然饭都不肯吃。
从小学到高中,老师布置的所有任务,不管再复杂繁冗,我都会完成。因为我觉得这是作为学生应做的本分。
作为未成年人,我谨遵大人教诲,坚决不早恋,甚至帮助老师抵制早恋。初中的时候,有人给同班的表姐写情书,都要经过我的手上。一旦发现情况不对,我就会敦促表姐:你要好好学习。
打架斗殴更是不可能的事,身为学生,就应该只有学习。中考考上重点高中,高考进入名牌大学,之后找一份好的工作。这是我眼中的学习之路。
3
第二个阶段:是反对。特定的年龄,不应该做特定的事。
智能手机普及之后的几年,大量的信息铺天盖地,一时间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,被海量知识轰炸得体无完肤。
看着网络编织的花花世界,觉得曾经的自己就是井底之蛙,被束缚思想太久了,终于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。
尤其是读研之后,接触了性少数群体,自我意识觉醒,确认了自己的性取向之后,萌生了一种和真实的自己相见恨晚的感觉。
那时候看了很多LGBTQ的相关知识,加入了学校的促进性别平等协会,也认识了一些平权组织的朋友。
“自由、平等”的口号开始在脑子里生根发芽,甚至有一种冲动想要推翻一切固有的标签。
“男人为什么一定要喜欢女人?为此我愿意与全世界对抗。”
“人为什么一定要结婚?婚姻本就是一场束缚,我想要的只是爱情。没有爱情的婚姻,毫无意义。”
“人为什么一定要工作?做自己喜欢的事,能养活自己就可以了。”
“三十岁就一定做特定的事情吗?凭什么非要如此?”
这是前几年我的想法,我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,某种程度上,曾经践行这些理论。
4
第三个阶段:辩证看待。特定的年龄,可以做特定的事,也可以不做。
毕业后的两年,我的心态变化很大。接触了很多事情之后,我不再是那个锋芒毕露的小伙子了,凡事都要考虑再三,尝试从不同的立场去想。
和“应该”“不应该”所具有的强制性不同,“可以”是一个柔性的词,所包含的范围和角度也更广一些。
从“应该”到“不应该”,其实是躲避了一个标签,却又跳进了另一个标签。
“可以”代表你可以站在不同的维度,根据你的实际情况,去做出选择。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坚定立场,就放弃更多的可能性。
就好像,有一个男孩,为了让自己显得“不娘”,从来都不用护肤品。直到有一天,他觉得自己皮肤实在太差,想要买一些用来护肤,但心里声音告诉他:不能买,买了就不是你了,这不是你该有的个性!
而我想告诉他:你“可以”。
5
从这角度来说,同志30岁,应该做那些事。说成“同志30岁,可以做哪些事”或许会更合理一些。
传统观念告诉我们,30岁应该娶妻生子,30岁应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,30岁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。
我不会反对说,这些全都不应该。如果实际情况不允许,我们可以选择不做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,如果真的适合自己,我们也没必要为了拒绝而拒绝。
对我自己而言,我可以走不寻常的路,但并不是为了不寻常而不寻常,而是因为寻常的路我不太走得通。
如果有一天,环境允许了,这些路我也能走得通了,那我也很乐意地过寻常人的普通生活。
普通的幸福谁不想要呢?可是偏偏现在还不行。
马上就要步入30岁,当下和传统观念最大的冲突和矛盾点就在于“结婚生子”。所以就再絮叨多说两句。
关于婚姻。
我不会为了顺从,而选择委屈自己伤害别人,进入一场虚假的婚姻。也不会为了给自己的不结婚找借口,而故意抹黑婚姻到底有多糟糕透顶。如果有一天,大陆的情况允许同性结婚,我想我也会很乐意地走进婚姻的殿堂。
关于生子。
我曾经很多次表示过,我目前不想要小孩。我不会为了传宗接代、后继有人,就骗自己说已经做好了当爸爸的准备。
但是我也不会对别人讲,养孩子是多么痛苦,多么不值得。因为我切身体会过别家小孩带给我的欢乐,也感受得到那些当了爸爸同志朋友,他们脸上的笑容到底有多幸福。
最后,我想说。30岁,没有规定哪些事情,你必须去做。但是有些事情,如果你准备好了,就可以大胆去做。
人生短短几十年,别给自己设限。